全国服务热线:

188 2888 8855

当前位置:腾达彩灯>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千年盐都 ︱ 源远流长的“自流井”(二)

2019.07.17
241
1

清康、雍、乾时期1680-1780,政府由湘、鄂、闻、赣等省向四川大规模移民,从而使得江南一带的先进耕作技术、良种作物得以引进。加之清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推广良种、良法,农业和水利灌溉有了显著发展,解决了富荣一带自古以来缺粮的问题,促进了人口发展,这就为后来盐业的显著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和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到清代乾、嘉之际18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世纪初,自贡盐业生产进人手工工场阶段,具备了资本主义初期工场手工业的基本特征。从规模看,毎井日产卤水从乾隆二十三年1753的十二三担增加到乾嘉时期的二三十担到七八十担,“就井设灶”、“一井一场”已居多数,非灶作坊也大都突破了单协作时期的规模。从分工看,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车房和灶房已如一个工厂里的两个车间严格分开。汲卤工和烧盐工都成了生产食盐的“局部工人”,其他工人也“各司其职”,汲卤、烧盐和担水、运卤等工种,已成为工人各自的专门职业,专门技能,甚至成为终身职业。

 

从经营看,有井有灶形式居主导地位,“推煎合”已是这一阶段盐业工场的主要形式。工人每天平均出盐由小作坊的20斤提高到了30-40斤,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从盐业与商业资本关系看,这时商业资本开始广泛与盐业资本结合。随着盐产的增加,各地盐商云集自贡,形成了地域性的帮会,而以陕西帮势力最大,“川省各厂井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

 

商人办起井灶后,进一步把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紧密结合,操纵了自贡盐业的产、运、销,如嘉庆年间形成的“八大商”,不仅在商业上居垄断地位,也是当时盐业生产中有力的大户。商业资本广泛投资于生产领域,对加速自贡深井开发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阶级关系看,乾、嘉以后,工场主和盐场商业资本家日益结合,资本家集团已经形成。广大盐业工人也结成了一支社会力量,烧盐工人组织的“炎帝”的成立嘉庆年间和斗争,凿井工人成立的“四圣会”,运卤工人成立的“祝华会”,形成了较强的阶级斗争力量从清代乾、嘉时期发展到道光时期,自贡盐业已具有相当规模。煎锅由乾隆二十三年17581001增至道光二十三年18542000日左右,年产盐由1.8万吨增加到5万吨至6万吨。近百年间,煎锅增长1倍,盐产量增加2倍多。

 

此时,在自贡以盐业为生者井灶户、佃作、商贩等“以数十万计”,直接、间接为盐业服务者亦很庞大,“为金工、木工,为石工,为杂工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油麻者数千家”。鸦片战争前后,自贡已形成了一个以盐业为中心,入口数万的手工工场区,资本主义在自贡进一步发展。水丰火旺,得天独厚的自贡盐场,从雍、乾时期的四川五大产场之一,到嘉庆、道光时已与犍乐盐场并列为全省两大盐业中心。1821年开始大规模钻凿天然气井,成丰、同治年间进入鼎盛时期。自流井气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工业性开采的天然气田。

 

1850年左右凿成的磨子井,当时被誉为“古今第一大火井”、“火井王”1893年凿成的东源井,日产气至今仍近3万立方米,这在天然气开发史上极为罕见。1772年凿成的小桥井,现在仍在产气煎盐成为生产时间持续最久的一口天然气井。1835年,在自贡大坟堡地区开凿的海井,深达1001.42米,是当时我国最深的盐井,也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

 

1892年,自贡杨家冲地区的发源井在加深过程中,首次发现岩盐,并灌水堆汲,揭开了中国也是世界上开发深层薄岩盐的历史,为盐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岩盐井的广泛开采,是自流井井盐生产的一次飞跃,由此引起一系列生产方式的变化,自贡盐业生产开始步入机器大生产的新阶段。1902年左右,自盐场在石井首次试用蒸汽机车漫卤,开始了从畜力汲卤逐步向蒸汽,电力汲卤的发展。1904年,汲卤钢绳开始取代传统的篾绳,1906年镔铁汲卤筒投入了采生产,自流井地区盐业生产进入繁荣兴旺时期,独执四川盐业之牛耳。

 

此一时期的生产井多达1707,煎锅达5590。三迭系嘉陵江地层的黑卤、天然气被大规模开发以天然气为制盐燃料的灶占全场灶数的90%,年产销盐近20万吨,占全川盐额的60%,盐税的70%,除行销四川的40多个州、县外,还远销湘、鄂、滇、黔4省的100多个州、县,其数量约占全国所需的1/5

 

农业生产在康、雍、乾时期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嘉、道、成、同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清代中后期,富顺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2.5亿公斤左右,成为川南主要的水稻产区之一。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盐业的发展,人口和社会财富增加了,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及作为农副业的手工艺品,也都获得了发展,其中不少成为地方名牌产品,畅销省内外。

 

富、荣两产盐地区,在生产和经济上联系至为密切,据道光版荣县志载:“清初,自流井与贡井向系一厂,名富义。”厂分东西,以荣溪为界,东属富顺称东厂或下厂;西属荣县称西厂或上厂。关于东厂,又有上下五之别。下五离富顺最近,垣在县西北数十里的詹家井、王家井、徐家井、太源井、宋家井等五处,共有40余眼;而上五即自流井地区的桐发、龙、新、长发、邱发

 

西厂则系邻自流井之邱发,即现贡井区贡井街至艾叶街一线。成、同年间,因川盐济楚,自贡地区井盐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直接和间接从事盐业生产的人数已达二三十万人,“以巨金业盐者数百家”,出现了不少“富甲郡邑”乃至“富甲全川”的大盐商,形成了资力雄厚的盐业家族和资本集团,其中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即是突出代表。与盐业关联的行业亦相应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各种商店和井灶错处,连乡带市,延袤四十里有奇”,形成了一个以盐业经济为动力发展起来的城市,“诚吾国最大之工场也”色。东、西两厂经济上逐渐融为一体,建立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的需要日益迫切。

 

民国元年(1912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富荣盐厂宣告独立,成立了自贡地方议事会,脱离富、荣两县的管辖,“地方称自贡,厂盐称富荣”,自贡之名始于此。议事会有议员60人,选举了正副议长,下设审査、文牍、底务三股和教育、财政、盐政、交通四科,还选出了自贡地方行政和司法机关的负责人,以行使地方权力。

 

民国二年(1913年),自贡地方议事会提议设新和县,未被批准。民国四年(1915年),两厂辖城又作了调整,以土地坡为界,自流并称“富荣东场”,贡井称“富荣西场并分别成立东、西两场署,管理盐场事务。行政区划上,仍隶属于富顺和荣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二十年(1932年)地方人士曾两次提出设自贡市,当时自贡商会及冠以自贡市名义之名的同业公会相继成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势力人川,川政绕一,各县开始分区设署。富顺县于自流设立第五区署,荣县于贡井设立第三区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海盐生产遭到破坏,淮盐运输遭阻塞,两湖、西北及西南7个省、区食盐困难,要靠自贡盐场接济。当时自贡盐场是四川省最大的产盐重镇,不仅供应军需民食,还给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

 

据当年约计,自贡地方牌照及其他各项税款,约16.4万余元,但盐税一项就有1230余万,超出富荣两县税收总额5倍以上,地位十分重要。国民党政府为了确保税源重地,加强了对自贡盐场的管理,实行政税合一,将四川盐运使署与川南盐务稽核分所合并,成立四川盐务管理局(后改为川康盐务管理局)移住自贡,以一事权;同时给予自贡盐商贷款,扶持和鼓励盐商复和发展盐业生产,自贡盐业获得又一次发展的机会。全盐场大量起复旧井,开凿新井,增设盐灶,改进技术,盐产销量逐渐上升。

 

1938年原盐产量达22.8万吨,1941年达到26.3万吨,创解放前历史最高年纪录,川盐再次济楚。当时由于沦陷区的人民和机关、团体、工厂、学校不断向抗日基地四川迁移,由是自贡地方人口增加,工商业繁,自贡设市条件逐步完备。为适应形势需要和促进自贡盐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经国民党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自贡市政筹备处。次年(1939年)九月一日正日批准成立自贡市,直隶四川省政府管辖。

 

自贡市成立之初,仍按原富顺,荣县所辖五乡镇五不变。1942年保甲整编,只将桐镇改为自井镇,新镇更名为大坟镇,上坵镇更名为筱溪镇,新又乡更名为凉高乡。194年,国民党中央行政院颁布的修正市组织法决定,改组乡镇设区。当时四川省政府将自贡列入四川省提前实施“地方自治”的26个县、市之一于同年12月将全市划分为9个区,该区划一直延续到自贡解放。自贡建市时城市面积为160.9平方公里,人口235192人。

 

自贡盐业的再次发展,沿海机关、团体和企业的迁入,自贡市的建立,促进了自贡地区经济的发展,制盐副产品由此掀起生产热潮。当时有制盐附产品厂15家,兴办了小型工业近100家,手工业也在辅助工场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织布业80余家、浸染业79家、打铁业34家、骨角业15家、木器业132家、肥皂业3家、白铁业14家、制革业2家、刺绣业12家,年产土布9000匹、牛羊皮2500张,日产肥皂850箱、牛羊骨角纽扣60余万颗及各种骨制器皿。商业也相当兴旺繁荣,有绸布百货店71家、布纱业266家、粮油店229家、五金电料店21家、中西药店122家、酱园山货店182家、钟表店5家、瓷器店4家、文具书店7家、当铺35家、茶旅馆275家、酒食店225家、成衣店18家、鞋帽店44家,各种商业同业公会69个。

 

有油、米、粮、酒、牙行交易市场91处,银行23(包括中央、中国、交通、农业4大国营银行),银号3家,钱庄11家。文教卫生事业也有显著发展,创办了蜀光、旭川、剑南等中学,建立了市立师范学校、工业专科学校、义济高级护士学校。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已达3164人,比抗日前增加约6倍。办了盐区医院后改组成市立医院,病床由8张增至606张。但抗以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反动的政治、经济政策,近解放时,自贡盐场已是井停灶歇,停产井灶达90%,失业盐工数以万计,原盐生产濒于崩溃的边缘,整个社会经济一派萧条。

 

1949125日,自贡市和平解放,相继建立了军管会、中共自贡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川南行政公署亦设在这里不久迁往泸州。自流井区是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05月,行政区划调整。并9个区为5个区。1953年又变为4个区,并以地名命名,即: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先命名为大堡区,后更名)3个城市区,1个郊区现名沿滩区197911月,经国务院批准,荣县全部划归自贡市。19833月,又将富顺县全部划归自贡市。至此,自贡市即成为辖有四区、两县,实行市带县体制的中等工业城市。

1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