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盐都,一盏彩灯的不凡之路
彩灯文化
2019.12.17
197
0
瑞气祥烟笼宝殿,上元佳节祈丰年
中国人对“节”,自古以来便是集合了天时、地利、精神文化、信仰与期望的情怀表达。每一个节气对于时间的考究,都是人类对于上天恩泽的回馈仪式。每一个时间的仪式里都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尊敬与时岁虔诚地守候。
年复一年,便有了风俗。
在古代,将全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即正月十五称作上元。在上元日这天,老百姓要“作膏粥以祀门户”,迎紫姑。入夜后,人们插烛举火“照田蚕”、“逐地鼠”,希冀全年庄稼少灾害,“蚕桑百倍”。相传为俗,成为上元日的特定活动。
这便是最初上元节燃灯的雏形,月上梢头,灯影绰约,关于来年的期盼与爱,在灯火明灭与爱人的笑脸上闪烁跳动。而后到了唐朝,受到经济文化的有力驱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的史籍称灯节为“灯影之会”,自此,元宵灯节则又称“灯会”、“元宵灯会”了。
唐代灯节的雅致与盛景,早在“张临光宴,白露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这句玄宗之言中,窥见到了当时上元佳节灯会的精妙,所闻百般动听,所见之处皆是天下文化奇景。
2018年,在仲权“彩灯小镇”的9块嘉庆年间的石碑上,有一块明确记载:“天灯之设昉自汉唐而万年之称……”经考察组专家初步研究,这一发现或将把自贡灯会起源提前至汉唐时期。
文人墨客赋诗唱词,普天百姓歌舞升平,流光溢彩间,是来年的瑞气磅礴,丰年之意皆于金辉间,造不眠之夜。
年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自宋代开始,唐代开创的元宵灯节的放灯由三天增加为五天,元宵游观之盛前所未有。宋朝元宵张灯,其代表之作“鳌山”灯,气势恢宏,体量巨大,叠翠堆金,浮光耀影,常为灯会压卷之作,寓“江山永固,长治久安”之意。故帝后、嫔 妃、臣僚都要在特定的时辰观赏鳌山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鳌山灯
同时宋代开始,元宵灯会的灯品材质更趋多样,制作更趋精巧。在制作工艺上巧妙运用兽角、琉璃等多种材质,将灯造成牡丹、莲荷等花卉的形状,更有车舆灯、佛塔灯、鬼子母灯、鲩灯、玉灯等等。
自宋代始,元宵灯会上的艺术活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万众参与的大文化活动。《武林旧史》中提到“闲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烂,游人士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的场景,便看出当时的灯会可见一斑。
元、明、清三代的元宵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明清时期的元宵灯会更普及到全国各州县乡镇,只要是汉民族聚居的地方,哪怕是边远小镇,也是“花灯烟火照通宵,锣鼓杂耍闹达日。”各地在元宵前夕,都开设了灯市,灯的种类亦日益繁多。
明有朱元璋迁居金陵,办十里灯市,清有乾隆帝御制《冰灯联句》中“片片鲛冰,吐清辉而交璧月;行行龙烛,腾宝焰而灿珠杓”的宫廷灯景,至民国,无论中山就任,讨袁胜利,北伐奏凯,抗战结束等何等因素影响,元宵灯会依然保存了人们对于来年与未来的美好期许和精神寄托,其丰富多彩、热闹喜庆不减半分。
从盛唐光景到灾祸乱世,抑或到了太平盛世的今天,上元佳节燃灯祈福,在千百年的流转里,依然是当时的那轮明月皎洁,依然是当年的笑声盈盈,依然是当年的月下灯前,把所有美好的期望,都悄悄藏进了光影里。
年年岁岁意相似,岁岁年年灯不同
无论是秦淮河边的光影交错,还是自贡彩灯的高大新奇,灯会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其历史底蕴不光是体现在时间的打磨上,更多的是在千百年中,把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敬畏感恩一直延续,把人类情感融入时令地节之间的链接,把天地祝福糅合进人与人之间交流。
从古法的工艺,到现代技术的加入,自贡灯会在时间流转里,不仅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像是每一代人之间对于新年的共同链接。千百年来,灯会变了很多,而从不曾改变的,是记忆中,我们都对来年有祝福,对未来有期盼。我们守过除夕,闹到元宵,千百年所有前人古人的美好愿望,都在灯火流转中,至今热热闹闹。